改良田里满目金黄,稻浪飘香,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稻秆……连续3年,华东师大科研团队在崇明横沙岛改良土壤上孕育的“幸福生态米”稻熟粒满,去年的改良田晚稻单位面积产量比对照田增产最高达到128%。
横沙东滩总面积约16万亩,是崇明生态岛建设和农业发展的重要储备资源,但这些新生陆地的土壤来源于河口淤泥,质地偏沙性,土壤的有机质及养分较低,并存在一定程度的盐渍化问题,急需寻求快速的改良方案。自2019年起,华东师大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邓泓副教授领衔的生态修复创新团队通过实施改良方案,提升试验田土壤肥力,使土壤的孕育活性逐渐恢复,且病虫害的发生程度轻,农药的使用量少。2020年,研究团队在横沙新生地成功改良土壤35亩,改良试验田的水稻亩产平均超过800斤,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相对于未改良的对照田,提高了16%—128%,产出的稻米绿色无污染,被华东师大人甜蜜地称为“幸福生态米”。
“看到我们的稻子一株株颗粒饱满、长势喜人,周边的农户纷纷前来问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种的水稻,特意加了微信。”邓泓自豪地说。
科技助农的过程中生态修复进程同样喜人。邓泓说,团队成员基于农作物秸秆就近资源化利用理念,利用热解技术制备了农作物秸秆生物炭,通过优化热解温度、生物炭的添加量形成了能有效搭载微生物和养分的生物炭基菌肥制备技术。试验证明,该菌肥能有效促进农作物的生长,目前已申请发明专利。研究团队还成功从盐土中筛选到一种高效的提高作物抗盐性的植物促生菌,形成本土高效微生物菌剂与植物免疫诱抗剂相结合的复配增产技术,目前也已申请专利。
横沙岛的这片科研田不仅孕育着象征着幸福的稻米,还蕴含着丰富的劳育资源和科教资源。在今年开展的新一期的土壤改良试验中,学校结合农耕文化同步开展党建和劳育等活动,让试验田为学校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第一第二课堂深度融合提供“第一现场”。“幸福生态米”劳动实践课程贯穿横沙新生地土壤改良工作始末,覆盖水稻种植的一个完整周期,包含芒种为始、暑期研学、喜迎丰收等多个板块。